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号:71712643
加关注获取每日精选资讯
股票入门欢迎您加入
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炒股心得:真假突破的辨别

2014-12-2 10:26:05 股票入门 http://rumen.southmoney.com

  炒股心得:真假突破的辨别。下面南方财富网的小编为你介绍炒股心得:真假突破的辨别。

  早知修道即修心,何劳术士乱纷纷。

  物理学中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之分,物体的静摩擦系数大于动摩擦系数。如果你推动一辆车子,刚开始静止状态时你需用很大的力才能将车子推动,然而一旦车子被推动以后,你所用的力就要小很多。推动力和摩擦力抵消以后,车子将以匀速直线运动或者以一定的加速度运行,如果推动力衰竭则车子就会慢慢停下,或者是顺着斜坡滑下。将物理学中的这种概念用于股市中也是同样的道理。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从理论上讲,在上涨行情中,每一个未成交的委卖单都是阻力,在下跌行情中,每一个未成交的委买单都是支撑,只是阻力和支撑的力度大小而已。行情一旦突破成功,一般要惯性延续一段时间,股票价格的上升或下降都是需要推动力的,在行情发展的过程中多少会遭遇到“摩擦阻力”,只是摩擦力有时大一些,有时小一些。假设某只股票现价20元,卖一、卖二、卖三处的价位和委托手数分别为20.01元、15手,20.02元、20手,20.03元、25手,买一、买二、买三处的价位以及委托手数分别为19.99元、15手,19.98元、20手,19.97元、25手,若行情要上涨到20.04元,则必须有人用钱,将20.01-20.3元之间的60手委托单吃掉,行情才能上涨到20.04,其间如果有筹码不断地在此价格区间抛出,则买方必须不断地投入买筹才能将行情推高,这就如同推动力与摩擦阻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假设散户是不团结的(实际也是如此),散户的心态是各异的,同时假设散户用来买卖股票的钱是闲钱,而不是急于用的救命钱(那样会不顾价格乱买卖股票)。每个人买买股票都有他自己的理由,在一般的价位上的成交是随机和没有规律的,但一个善于分析总结的人会发现在某一些点位上,散户们会不约而同地在某一个价位排队等候买卖,仿佛在盘面上形成了一道人墙,较大程度上阻止行情的上涨或者较大程度阻止行情的下跌,这些容易形成散户“不约而同”行为的价位,就是人们津津乐道和试图努力寻找的“阻力位”和“支撑位”,当然也是操盘手画图的依据,视“不约而同”的程度,阻力位和支撑位的作用也不同。以下是较有可能形成阻力位和支撑位的价格:

  1、历史高位、历史低位附近。

  2、通道/箱体的上轨线和下轨线附近。

  3、黄金分割点。

  4、指标发出的“买卖信号”点。

  5、近期(3个月内)成交密集区(是较重要的阻力/支撑位),高低点。

  6、重要的时间之窗或者长假期前后。

  7、重要的整数关口。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突发性的新闻也会促使人们“不约而同”在某一个价位筑起一道人墙。但是这种“不约而同”的程度有多大呢,换句话说,应当如何分析阻力和支撑位的力度,从而判断这些点位是否被突破和“击穿”呢?限于篇幅,我们以第一种情况上涨过程中对历史高位处行情的真假突破为例说明分析问题的思路。

  首先,让我们设想某只股票的走势接近历史高位时,行情继续上攻,所遭遇到的“摩擦阻力”主要来自:(1)底部买入的股票获利回吐的压力;(2)前期高位被套盘的解套抛压。如果以前的历史高位形成时的成交量换手率)小,则说明被套住的筹码不多,今次行性上攻的阻力主要来自底部获利筹码的抛压。根据庄股运行的规律当股价运行到一定的高度时,散户手中的大部分筹码应当是被震仓出局了的,少数“死多头”散户手中的筹码并不会对行情造成太大的阻碍,因此这种情况下,前期历史高位就较容易被突破。如果以前的历史高位形成期间成交量十分巨大,在后继行情展开的过程中,高位套牢的大量筹码并未割肉(可用移动成本分析法观察散户的割肉情况),那么今次行情上攻的主要阻力则主要来自于解套盘的抛压,从人们的心理层面分析,大部分散户的解套意愿一定大于获利了结的意愿。在解套价位下大部分的散户会“不约而同”地形成集体解套抛压,在这种情况下,行情的上攻就会遇到较大的“摩擦阻力”,这个历史高点较难被突破,投资者最好避开这堵“危墙”,出局观望。

  无论阻力大小,一旦真的被突破都会有大小不一的行情,许多情况下行情突破后散户一旦杀入,就会发觉股价不久又回到了原先的“阻力区”内再次俳徊不前,甚至掉头。庄家利用假突破诱多或诱空是常见的手法,就象足球场上的“假”动作,晃掉对方以后,才能长驱深入对方的禁区。针对庄家的“假突破”,跟庄高手们又拿出了更高明的对策,对突破信号的三重过滤法,即“价格过滤”、“时间过滤”和“成本过滤”,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更多炒股心得:真假突破的辨别的相关信息请关注南方财富网。

股票入门声明:资讯来源于互联网,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